当前位置:江苏数码科技 >> 短语热词 >> 文章正文

相互理解永结同心(永结同心后面两颗心)

发布于:2021-09-13 被浏览:1250次
相互理解永结同心(永结同心后面两颗心)

白墙青瓦、林水相依……在闵行区马桥镇同心村,一派江南水乡的风貌吸引了不少周边村民前来围观。而到了新建的集中居住点——荷巷小区,他们却被“拒之门外”。

原来,马桥镇凭借自身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优势,在乡村智能化治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同心村荷巷小区引入了包括人脸识别在内的一整套智能化管理系统,小区村民“刷脸”进入,外来访客则需要完成身份登记方可入内。高效便捷的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了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推动乡村“治理”变“智理”。

安防监控覆盖全域道路

人脸识别保障村宅安全

前两个月,荷巷小区正式交房。拿着刚到手的钥匙,村民迫不及待地前来一探究竟,准备后续的装修事宜。“到底是小区了,我们在考虑要不要装个防盗窗。”村民有些担忧,邻里之间相互商量着。同心村党总支书记顾文军笑着指了指大门口的人脸识别系统,以及每条道路上的高清摄像头说道:“有了这些,你们觉得还不安全吗?”

不久之后,一户村民在装修时丢失了部分建材,汇报到村里后,网格长朱俊立即前往监控管理室调取视频,在相应的时间点“捕捉”到了小偷的高清人脸。于是,在村民丢失物品的几小时内,派出所的民警就带着高清照片摸到了这名小偷家中。

前几日,一辆面包车驶入村域道路后迅速倾倒建筑垃圾后驶离,没想到,在发现这堆垃圾后的几分钟里,网格长朱俊就锁定了车牌信息和驾驶者高清人像。通过网格中心联络了派出所人员前来处理。

在这套系统下,犯罪行为将“无所遁形”。“住进这样的小区,真的很有安全感。原先家里还商量着是否要装防盗窗,现在发现根本没那个必要!”陆陆续续开工的村民有了安全感。

据马桥镇城运中心工作人员何静介绍,如今,在同心村荷巷小区及周边村民会所等区域,共计安装了71个监控摄像头,其中包括25个高清人脸抓拍摄像头、34个普通高清夜视治安摄像头和12个围墙外摄像头,在保护村民隐私的前提下,对小区内公共区域实现24小时全覆盖实时监控,真正做到监控无死角、无盲区。

25个高清人脸抓拍摄像头,主要分布在同心村中心的南北主干道、垃圾房、小区出入口处。人脸抓拍摄像头通过人脸抓拍和闸机联动的方式实现对小区已登记过人员信息的内部人员“刷脸”进出,如果是外来访客,则闸机不会放行,需要进行身份登记方能进入,有效杜绝外来陌生人员进入小区;同时,步行在小区,还能通过人脸抓拍机形成运动轨迹实时更新,大大提升了小区的安全指数。

34个普通高清治安摄像头安装在每家每户的宅前屋后,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置突发性治安事件,预防和减少盗窃案件的发生,保障小区内治安安全。12个围墙外摄像头24小时监控着每面围墙外情况,有效杜绝陌生人翻越围墙进入小区,造成居民的人身或财物损失。

何静表示,这套智能化系统近期还将优化升级。今后将在车辆入口加装人脸识别系统,实现前排乘客无需下车,也能“刷脸”进入。

“红色网格”来兜底

物业服务再升级

这套智能化设备的有效运营,其实离不开镇村两级组织多年来的摸索和村民逐步的理解、支持。“从2015年开始‘五违四必’工作,到2018年开始做民房租赁管理平台的信息录入工作,再到现在的集中居住点,真的是看着村子一步步变美变好。”顾文军表示,2015年时,同心村外来人口有5300余人,而本村户籍人口仅有1490余人,人口严重倒挂。通过拆违,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民房租赁管理平台通过录入房主和租户的信息、制定租房条例等,不仅提升了租户群体的素质,也为如今的这套智能化管理系统提供了人员信息母版。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除了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技防等级,同心村的人防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中。

为更好地满足村民需求,提升村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同心村建立了“1+2+X”的“红色网格”机制,即1名班子成员,2名网格管理员,X名党员、村民代表、志愿者组成工作小队,对网格区块内的所有工作兜底负责,做到服务不出网格、矛盾不出网格。

为落实村居长效管理机制,强化基层自治,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同心村积极建章立制,制定了《同心村自留地确权确利实施方案》和《同心村村民之家管理细则》,保障村民权益,规范公共服务设施管理。此外,出台了“一张负面清单、一份管理约定、一份房屋租赁合同、一个信息系统、一个租赁管理考核办法”的“五个一”措施,明确民房出租、垃圾分类等主体责任,杜绝违法搭建,提升村容村貌。

“物业进村”是乡村治理的新模式。同心村引入了闵房物业团队,以提升精细化管理效能。


小区设门岗6人,巡逻岗6人,会所消控岗2人,12小时轮班,24小时值守。各保安员负责区域内秩序维护工作,并按指定的时间和路线定时巡查,重点部位设巡更点;小区车行出入口24小时值班看守,并有交接班记录和外来车辆的登记记录,对进出小区的车辆进行管理和疏导,对大型物件搬出进行记录,同时对来访人员进行身份信息登记;小区设有控制中心,中心接报后,保安人员八分钟内赶到现场进行处理,采取相应措施;地面、墙面按车辆道路行驶要求设立指示牌和地标,车辆行驶有规定路线,24小时有专职人员巡视并引导车辆停放有序。

这样的乡村治理模式,让村民的“愿景”变为“实景”。下一步,同心村将依托科技为乡村治理赋能,实现村域可视化、精细化管理;借助网格化管理的提质增效,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为闵行乃至上海提供“马桥经验”。

文字:贺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