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江苏数码科技 >> 科技 >> 文章正文

疫情致富占核酸检测概念股

发布于:2021-01-30 被浏览:3361次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瞿依贤的COVID-19疫情已经持续了一年,很多人的生活都伴随着一年的核酸检测。

从疫情早期广泛用于诊断,到疫情缓解后复工、复产、复学,再到当地疫情爆发后数百万、数千万人的筛查,核酸检测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词。

核酸检测不便宜。大规模筛查由政府支付,个体检测自费。虽然核酸检测价格在很多省市已经多次下调,比如北京从180元下调到120元,再下调到80元,但是检测的巨额无疑是一笔巨大的交易金额。

就核酸检测而言,华安证券预计,这项政策将为核酸检测产品制造商提供150-300亿元人民币的新市场,为检测服务提供商提供600-120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增量。

检测机构和检测产品的厂家赚钱吗?

从近期相关上市公司发布的2020年度业绩预测来看,华大基因(300676。SZ)预测净利润约20亿至23亿元,同比增长六七倍;枝江生物(688317。SH)预计净利润9.3亿元,增长17倍以上;盛翔生物(688289。SH)预计净利润约25.5-28亿元,同比增长63-70倍;院长诊断学(300244。SZ)预计净利润增长10倍以上.

疫情已经催生了一个新的创造财富的神话。

成本

2020年1月,SARS-CoV-2基因组序列公布后,基因组学博士田瑶几乎同步行动。“能通过空气传播的病毒不多。一旦它们通过空气传播,病毒就具有高度传染性。”。

田庚是马援基因的创始人兼CEO,马援基因的子公司北京马援医学实验室——提供临床检验服务,主要从事疫情前的肿瘤业务。

非典时期,未毕业的田庚在华大基因实验室工作。由于他的职业敏感性,他在得知新冠肺炎疫情后联系同事重新规划和安排了实验室区域,并在新冠肺炎划出了一个单独的区域进行检测。

2020年2月3日,马援基因向北京市卫生和健康委员会申请成为新冠肺炎检测实验室。5月,实验室获得新冠肺炎检测资质。6月,北京新发地发生疫情,马援医学实验室是全市新冠肺炎检测机构之一。

与华大基因、金隅医药、迪安诊断等上市公司相比,马援基因的规模并不大,主要与北京以外城市的医院合作,包括山东、江苏、安徽、内蒙古、东北等地的20多家医院。

马援在新冠肺炎最早获得检测资格的不是北京的实验室,而是山东潍坊的检测站点,但其大部分业务仍在北京。最近,北京重点确定了16家核酸检测机构,为北京周边通勤人员较多的单位提供核酸检测服务,马援就是其中之一。

关于费用,田庚在2020年6月向经济观察报了一个账号:一套防护服70-80元,一套防护服两小时换一套,一个人每天需要2-4套防护服。一副乳胶手套5元,双层手套10元,还有其他防护装备:护目镜、面板、N95口罩。

不包括员工工资、实验室消耗、仪器折旧、水电费等。检测试剂盒直接费用40-50元,检测样品储存管四五块,如果返工费用翻倍。

但现在,田浩说,整个直接成本下降了50%左右;订货数量一万套的,一套防护服三四十元;两三只乳胶手套和样品保存管;检测试剂盒,单孔30元左右;护目镜、面板和N95口罩几乎已经降价一半.

早期抽样是手工填写信息。新疫情爆发后,北京要对高危街道镇、农贸市场、餐饮食堂、快递物流、交通运输等进行全面检测

像其他测试机构一样,元代码基因立即开发了一个自动预订和填写信息的后台。“微信客户端的后台,包括身份管理的后台,花费几十万。同时,只要采集身份证信息,都要经过网络安全办,每年监控费用近30万。”田庚说,这些都是看不见的成本,包括新冠肺炎的核酸检测实验室,必须有气压,风扇不能停,必须24小时开机,全排气。

元码的试剂盒供货商主要是硕世生物,北京新发地疫情的大规模筛查中,元码基因做了十几万份政府派单的核酸检测,当时的日检测产能不到1万份,现在,日产能达2万份,如果有需要,还可以往上提升。

如今大规模核酸检测产能的从容,和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时核酸检测试剂盒奇缺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

2020年1月22日,之江生物副总经理倪卫琴带着开发、验证、生产等部门的同事,到国家药监局申请应急答辩,针对的是之江生物研发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

当时是钟南山宣布新冠病毒人传人之后的两天,武汉疫情形势严峻,大量感染者无法得到确诊,缺乏检测用的试剂盒是重要原因。

倪卫琴说:“那个时候是应急审批,跟常规做法不一样,药监局马上分组,临床和技术审评两组人马同时工作,审评质量控制和风险控制等,不分白天黑夜。”

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在分类上属于三类医疗器械,属于监管最严格的器械类别之一。国家药监局的快马加鞭之下,之江生物研发的这款试剂盒在1月26日成为第一个拿到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快速被运至武汉,用于新冠患者的确诊。同一天获批的还有另外3款试剂盒。

利润

在核酸检测的产业链上,原料相关企业是上游,中游是检测试剂盒、提取耗材、检测仪器等产品的生产商,下游是第三方检测机构。业内公认的是,检测服务商的附加值相对低,而检测产品厂商的附加值相对高。

从上市公司财报来看,第三方检验机构中,金域医学2019年营业收入52.69亿元,净利润4.02亿元,净利率7.6%;迪安诊断2019年营业收入84.53亿元,净利润3.47亿元,净利率4.1%。

检测产品厂商2019年的业绩中,硕世生物净利率29%,之江生物净利率19.9%,圣湘生物净利率10.8%。检测产品厂商的盈利能力普遍高于检测机构。

圣湘生物总部在长沙,主营业务包括诊断试剂和仪器的研发、生产、销售,同时,该公司拥有一家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湖南圣维尔医学检验所,检验所的业务在湖南。

圣湘生物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在2020年1月28日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国家药监局给了一年的期限。圣湘生物副总经理、董秘彭铸1月28日告诉经济观察报,该产品已经在近日延续注册。

彭铸表示,圣湘生物2020年的业绩中,试剂产品、仪器产品和检测服务的占比分别约为85%、13%和2%。

根据圣湘生物的招股书,金域医学、迪安诊断是其主要客户,2017年至2019年金域医学均为圣湘生物的第一大客户。

对于产业链上利润率的差异,彭铸认为,在IVD(体外诊断)行业里,做体外诊断产品的企业,技术和产品开发周期相对较长、风险也比较大,需要大量研发投入,甚至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需要十几年的研发时间进行攻关,产品附加值相对较高。而第三方检测服务企业,利润率的提升更多地是侧重运营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提升。

田埂告诉经济观察报,元码所承担的北京大规模检测任务,结算价格原来是,5混1是70元/人,单孔350元;3混1是90元/人,单孔270元;单检120元/人。

大约从顺义疫情之后,结算的价格也有所下降:10混1是30元/人,单孔300元;5混1是40元/人,单孔200元;单检70元/人。

元码在2020年6月做的检测,10月已经完成了结算。而现在,元码北京的实验室,每天接到的个人检测样本在2000-4000份,多为环京通勤人员。

2020年赚了多少钱?

田埂的回答是,没有大家想象中暴利,而且因为医院的手术业务受影响,元码原本的肿瘤业务下滑,两边相加,大概在2019年的基础上保持了20%的增长,“如果没有新冠,20%也是行业增速,当然大的企业会更好,但我们园区2020年好多公司倒闭了,所以这样看我们公司也很好了”。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月29日,有近10家新冠检测相关的上市公司公布了2020年业绩预告,大部分净利润有10-20倍的增长,少数是六七倍,圣湘生物六七十倍的增长属于少数。

1月27日,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曾益新表示,要“积极探索降低核酸检测成本”。试剂盒已经在多省集中采购,生产端如何降低成本?

彭铸说,第一步,原料实现国产化;第二步,原料自产。

返乡

1月20日,在多个省份呼吁过年不返乡、原地过年后,国家卫健委首次明确,返乡需持7日以内的核酸阴性检测证明;后再次明确,返乡的第7天、第14天同样需要再做核酸检测。

1月27日,北京市明确,3月15日前返京须持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抵京后满7天、满14天也要做核酸检测。

尽管有人选择在工作地过年,但中国14亿人口,可以想象返乡政策带来的核酸检测需求也是巨大的。

返乡政策让倪卫琴和同事的工作更加繁忙,“检测量肯定会大,春节发货,物流会有一些压力”。

不过,现在的试剂盒产能早已不是问题,在不影响其他产品供应的前提下,之江生物目前新冠检测试剂盒日产能可达100万人份,圣湘生物日产能可达200万人份,若以10:1混样检测,仅这两家公司一天生产的试剂盒便可检测3000万人。

倪卫琴和彭铸都表示,根据市场需要,这个产能可以在增加。

2020年,中国批准了54个新冠病毒检测试剂上市,日产能达到2401.8万人份。54个试剂产品中,核酸检测试剂超过20个。

检测能力也在提升。2020年4月,国务院下发通知,要求三级综合医院均应当建立符合生物安全二级及以上标准的临床检验实验室(P2),具备独立开展新冠病毒检测的能力。

通常县城的人民医院都是三级医院,经济观察报此前了解到,大量原来不具备P2实验室的医院,在2020年建立了实验室,这也带来检测仪器销量的大幅上涨,如2020年,圣湘生物全年仪器累计发货6122台,这个数字是过往三年总和的6.5倍。

截至1月13日,全国共有8437个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开展核酸检测,不采用混检只用单管检测,每天能检测1255万份样本。

按照这次返乡政策细则中的乡采样、县检测,12小时出结果,在县域市场几乎没有布局的第三方检测力量很难触及,2020年公卫基建潮中的P2实验室却可以发挥力量。

田埂对基层市场的检测能力态度积极,他老家是离西安不远的一个县城,五六十万人口,有两家医院能做核酸检测,他判断只要返乡人员不是集中在一两天做检测,压力应该不大。

从2020年下半年以来,倪卫琴和彭铸都感受到县域市场的需求在增长,而国外疫情尚未有消退的征兆,全球确诊病例超过1亿,国内时有局部疫情。倪卫琴表示,新冠业务还是之江生物这一两年的重点。

标签: 核酸 疫情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