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江苏数码科技 >> 科技 >> 文章正文

伪文学的豆瓣可以信佛多久?

发布于:2021-02-07 被浏览:4730次

这篇文章被授权转载自[DoNews]

文字/长风

中国有这么一家奇特的公司,发展速度慢,创始人是佛,业务变现难,但似乎屹立不倒,就是豆瓣。

2005年诞生的豆瓣,将调性定义为“文艺”,这就注定了它的小众特性,也意味着它后续的商业化难度。从电影选座到知识付费再到音乐业务独立,豆瓣这几年一直在尝试商业化,但直到现在,几种实现方式一直没有太大进展。

知乎和bilibili面对的问题和豆瓣一样。当时的知乎和bilibili,和豆瓣一样,有很高的设定调。知乎的理性和专业化,bilibili的垂直和温馨氛围,让两个平台适应了市场上的用户。

但是,知乎和bilibili并不想为了理想而保持贫穷。后期变现的欲望促使这两家公司向大众靠拢,而豆瓣则一直坚持着他给自己贴上的“清高”、“文艺”的标签。三大平台在不同的选择下,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从群众到群众

虽然是不同行业,但在大众眼中,豆瓣和知乎、b站属于过去同一类型的公司,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受众群体小。

这三个平台都建立了自己的风格:——豆瓣文艺,知乎高标准,b站二级,为了保持平台的调性和整体氛围,b站通过答疑机制“选拔”优质二级用户,而知乎则采用邀请制,建立汇聚知识精英的品牌形象。豆瓣虽然是一个以推荐和讨论书籍、音像内容为主的兴趣社区,但吸引的大多是文艺青年,所以平台逐渐形成了只接受理性观点的风格。

良好的社区氛围和定位,让三大平台都有了自己的忠实粉丝。比如b站用户曾经声讨过“威客金融”(b站前金融UPmaster)与平台的冲突;前期在知乎落户的各行各业大佬坚持每天答题,不“多破”;豆瓣用户甚至称豆瓣是互联网上社交网络的最后一块净土。

虽然口碑好,用户忠诚度高,但并不能解决迫切的商业化问题。三大平台虽然通过融资获得了一些资金,但由于流量有限,无法实现自我造血。

为了实现,b站和知乎不得不放下姿态。前者脱去了二级标签,内容多样化,同时降低了答题难度。目前的答疑系统更是被b站老用户斥为无用。为了促进用户的增长,知乎也取消了邀请制。正如首席执行官周源早些时候所说,采用邀请制的知乎,“开始像一个人口基数停止增长的城市一样表现出疲态”。

正式开通后,知乎立即获得流量,不到一年用户数从40万攀升至400万。截至2018年底,知乎用户数量达到2.2亿。用户的增长丰富了平台的内容。截止2018年底,知乎的提问总数已经超过3000万,回答数超过1.3亿。

相比之下,bilibili在扩大用户方面做得更多。除了降低回答门槛,让用户更容易融入bilibili,平台还将其内容扩展到更多领域,除了最初的二级维度,还包括生活、时尚、科技等圈子。据iiMedia Research统计,2019年上半年,bilibili动画领域的投稿数量下滑至第七位,而生活娱乐领域则异军突起。音乐区和充满知识和信息的科技区也是受欢迎的贡献场所。

除了丰富UGC内容类型,bilibili本身也在制作更受欢迎的内容。比如网络综艺、纪录片、自制剧等。随着内容类别的不断扩大,bilibili的用户数量也在不断扩大。据其2020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平台月活跃用户超过2亿,月活跃用户

比如bilibili除了之前的游戏业务,随着上线的《风犬少年的天空》、《说唱新世代》等内容,获得了更多的内容支付收入,直播、广告、电商的收入也在快速增长,平台处于健康发展的趋势。虽然知乎的商业规模还没有壮大,但已经在2016年找到了合适的商业模式,推出了Live、知乎书店、付费咨询等业务。官方数据显示,2017年,知乎的商业收入比2016年增长了5倍。

但任何收获都是有代价的。

Bilibili和Zhihu给自己定了一个非常高的起点。前者是

了保持社区的友好氛围设下了答题屏障,后者则给老用户留下知识精英社区的“人设”,而在两个平台开放后原来的定位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让老用户难以适应并感到不满。

“人设”崩塌的B站、知乎

2014年,被许多知友视为“谦谦君子”、“最有涵养”的人——佐藤谦一离开了知乎,原因是社区开放后,佐藤的回答经常遭到暴力攻击,这不仅与答案本身有关,他的身份也是被攻击的关键。

半年后,拥有40万粉丝的葛巾也因讨论环境不友善而离去,Keso、和菜头、李开复等意见领袖也处于隐退状态。

大V的出走致使优质的回答不见了,而随着多圈层用户的涌入,优质的问题也被埋没。“你为什么讨厌王俊凯?”、“肖战会被封杀吗”……这种本应该出现在微博的饭圈问题灌溉到知乎平台,回复区也充斥着粉丝的洗脑文案。知乎不再是知识圈层的交流圣地,与此同时对事件的吐槽讽刺和用户间的恶意谩骂快速滋长。

虽然外界多次为知乎存在的这些问题感到担忧,但平台CEO周源还是坚持转型,称“我们要做一个服务大众的产品。”这意味着知乎已经不可能再回到小而美的发展方向。至于平台内容质量下降的问题,他曾表示:我不这样认为。并称知乎的价值要用长期的标准来衡量,只要能沉淀下来、被反复使用,就“没有问题”。

另一边的B站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去年12月,“B站因涉黄被约谈10余次”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重灾区正是新兴起的舞蹈区。该板块充斥着着大量打擦边球的内容,就连相关视频的弹幕也越来越“开放”。这引发B站老用户的声讨,“不知道怎么审核的”、“进B站舞蹈区就像是逛窑子”……

就在越来越多B站和知乎的老用户吐槽平台变味儿的同时,豆瓣却一直得到老用户的守护。除了豆邮事件,豆瓣用户一直坚定的站在平台一方。

这与豆瓣的坚持密不可分,豆瓣创始人杨勃(阿北)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让豆瓣文艺、清高的”人设”崩塌,就连商业化也是如此。

据《晚点LatePost》报道,独立IT评论人keso曾用“简直了,东挑西拣的”这句话来对形容豆瓣对于广告的高要求,并称在豆瓣广告最好卖的那几年,许多广告主找上门,但阿北却因跟豆瓣的气质不符合回绝了。

但任何一家公司都无法逃脱商业化问题,要想生存就必须拿出能造富的业务。

一开始豆瓣将商业化希望寄托于用户生产的优质内容——书评、影评、乐评,希望用这些内容引导大众消费。于是在2012年,豆瓣上线了集购票、选座服务于一体的“豆瓣电影”,此外还基于书评上线了豆瓣阅读。2017年,豆瓣又先后拆分豆瓣音乐、豆瓣阅读等业务。

但豆瓣阅读最终因为资金投入不够,被腾讯、网易等互联网公司抢夺了市场,豆瓣阅读则因文艺青年市场空间有限,最终未能做起来。

唯一有起色的变现业务是在2017年开启的知识付费,其推出的第一个音频课——《醒来——北岛和朋友们的诗歌课》在上线五天后便获得破百万的销售额,七日内付费订阅用户过万。但由于近两年知识付费遇冷,且课程面向的都是平台内的文艺青年,所以规模难以铺开。

豆瓣也想过做大众生意。

尽管豆瓣的忠实用户是文艺青年,但其中也有不少为了看站内电影评分来豆瓣“遛弯”的普通大众,在平台看来,这些普通大众都具有成为忠实用户的潜力。

为了激发这些用户的潜力,阿北在2015年豆瓣改版的时候,将“豆邮”改为“私信”,他认为“豆邮”有认知门槛,融入成本比较高,改成“私信”是对的。

没想到这个举动引起老用户的强烈不满。“豆瓣失去了特色”、“豆瓣在向大众化靠拢”、“还我豆邮”……改名“私信”没几天,用户的不满情绪便朝着失去控制的方向发展。受制于此,阿北不得不妥协,最终将PC端恢复为“豆邮”,APP端仍叫“私信”。

豆瓣伪文艺

即便豆瓣在尽全力保持平台调性,最大程度的满足用户喜好,但最终还是没能摆脱被改造的命运,近两年饭圈文化盛行,终于席卷到了豆瓣的书影音社区。

2020年11月,《记忆记忆》的责任编辑@。在豆瓣上发表名为《来自一个编辑的心声:王一博的粉圈,请你们离我的书远点!!!》的文章,痛斥粉丝在她的书籍评论区通过刷注水评论来养号(通过多条评论提高账号活跃度,以此增加账号权重)的行为。

紧接着,新经典也在豆瓣官方账号中发帖称自己旗下作品涌入了大量注水短评。此外,《死缓》、《凡人之心》等其他豆瓣上的热门书影作品也被粉丝“洗礼”,“不错,值得一看”等短评埋没了之前的优质评论。

除了使豆瓣用户无法看到作品的真实评价,这些被养大的账号还会干扰豆瓣影视作品的评分。根据豆瓣的评分体系,账号权重越高,评分就越有分量。而权重的高低就取决于账号是否活跃,这也是饭圈集体刷评论的初衷。饭圈用养大的账号实现了自己为偶像影视剧打高分的目的,但却影响了豆瓣用户获取影视作品好坏的真实信息。

在日复一日的情绪累积下,豆瓣老用户的怒火终于在去年年底爆发,在图书编辑发声后,平台内大量用户发帖声讨饭圈打乱秩序的行为,并向平台方递交诉状。尽管在这种阵仗下,有涉及其中的艺人团队发声明谴责了粉丝的“违规操作”,但对于豆瓣来说,这种非理性的做法似乎并不会停止。

随着豆瓣评分影响力的扩大,很多不那么文艺的用户进入社区,试图用自己的主观喜好左右他人对影视剧的选择。比如在《花木兰》、《晴雅集》还未上映期间,就已经有不喜欢刘亦菲(《花木兰》主演)、郭敬明(《晴雅集》导演)的用户打下大量一星评级,让用户客观、公正的探讨影视剧正在成为难题。

另一方面,随着豆瓣八卦小组的出圈,在外人看来豆瓣早就不文艺了。

虽然豆瓣以书影音社区起家,但平台内还有很多不同的兴趣爱好小组,吃喝玩乐都有对应的圈子等用户融入,而这些圈子中,关于明星八卦的组内爆料经常登上微博热搜,这又引发粉圈的不满,同时让外界觉得豆瓣也不是那么文艺了,尽管这类小组很早就已经存在。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知乎、B站、豆瓣目前的发展都与最初大不相同,不同之处在于B站已经成为市值超400亿美元的互联网公司新星,知乎还在路上,而豆瓣似乎还在四处游荡。

标签: 豆瓣 用户 平台